close

 

美利堅大覺醒的故事()

 

 

1776-1880年間美國再次經歷大復興,歷史上稱為「第二次大覺醒」,一位敬虔校長的堅持,讓校園復興。一群勤奮的騎著馬的傳道人,讓福音也向西部拓荒去。一群火熱的信徒,讓西肯塔基週末就興起敬拜......

 

1620年,五月花號的清教徒在美洲大地開創了新的桃花源,十七世紀的大覺 醒,讓人們渴慕聖經,各地教會復興人數增長,但羊進了羊圈卻極度缺少牧人。當時的復興領袖滕能特和戴維斯牧師,前往英國為最早的一所殖民地大學─新澤西大 學(即現在的普林斯頓大學)募款時,宣傳手冊中有一段描述,清楚呈現了當時教會的需求:

「近來在不同地區形成了大量的基督教社區,成千上萬的居民們渴望教會的牧養,然而他們卻連最基本的教導也無從獲得,心靈的痛苦得不到解 脫;年復一年,無所適從的信徒們集體向教會提出迫切的需求……極度缺乏牧者,無法滿足這些虔誠基督徒的需要;新英格蘭的大學所培養的學生數量連它自己教會 的需要都難以滿足……」

 

因此一波興學潮從東岸開始,教會紛紛開辦學校,到1763年,北美殖民地的中學已十分普及;在早期開發出來的人口集中地區,其識字率已處 於世界領先地位;而新英格蘭的教育制度很可能優於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獨立戰爭(1775-1781)前,北美殖民地已建起九所大學,許多目前世上公認最好 的大學,都是從神學院開始,也都是教會開辦的,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牛津、劍橋等。

 

自然神論肆虐校園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是美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私立大學之一。1701年,耶魯成立之初,是一間只有一位校長、一位教師、一名學生、一間校舍,旨在培養神職 人員的小小教會學校。經過三百年到今天,耶魯大學已培養出五位美國總統、是全球最著名學術殿堂之一。這間原是要培養神職人員的學校,到了十八世紀末,因著 從歐陸傳來的「自然神論」,學生的信仰面臨重大的危機……

 

「自然神論」影響北美十三州信徒屬靈的光景甚鉅,尤其是當時的大學生。許多學生十分欣賞自然神論(註一),開始沉迷於賭博、酗酒、及放蕩 中。耶魯大學在1780-1790的十年間,十個學生裡沒有一個人承認自己有信仰,許多人公開表明是無神論者或自然神論者,甚至有人改用法國名字,全校屬 靈光景衰弱不振,直到德威特校長(Timothy Dwight)到職……

 

德威特是愛德華滋的外孫,從小天資過人,他四歲能讀聖經,六歲能讀拉丁文法,八歲開始進大學,十三歲正式進入耶魯求學,第一名畢業,最後擔任耶魯講師,並繼續在神學研究院就讀。其後還曾任隨軍牧師、麻州議員、也曾擔任綠田山教會的牧職。

 

聖經真理與學院復興

當他1795年五月接任耶魯大學校長,到1796年的秋天,全校只有一個新生、一個二年級生、八個四年級生願意承認他們是基督徒。這位校長 決定為真理搏鬥,為了復興學生低落的屬靈光景,德威特向他們不懈地傳講「聖經的神聖根源及權威」達五十次之多,他每天都對學生例行講話,主日有兩堂講道, 晚上有禱告會;到了1797年,情況開始改變,有25個學生受到校長的感召開始秘密成立道德會社,社員起誓要遵從聖經的教導,不賭咒、不賭博。如此,因著 校長的堅定信息和這些學生們的禱告,復興臨到耶魯,260個學生中有三分之一成為基督徒,超過60位加入學校的教會,超過30位後來成為傳道人,並讓「自 然神論」在校園中銷聲匿跡。

 

1816年二月德威特健康走下坡,第二年就去世了。他在世時,不單讓學生復興,還大力支持宣教事工和美國的聖經公會,一生都致力為神、為國家、為耶魯而努力。目前耶魯大學成立有德威特學院,以紀念這位敬虔的校長。

 

當耶魯復興的消息傳開後,有50位它校的學生認真地來尋求輔導,因此復興延伸到達茅斯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普林斯頓105位學生中有80 位得救,25位成為傳道人。其實在1787年,位於維吉尼亞州的漢普頓—希得尼學院(Hampden-Sydney College)的復興就是從三個學生在森林中的禱告及週六下午在房間的禱告會開始,學院半數以上學生都悔改信主,普林斯頓神學院第一位教授及首任院長亞 歷山大(Archibald Alexander),就是在參加禱告會後的聖餐聚會中得救的。該校復興也擴展多所學院。

 

循道會的騎馬傳道

西部拓荒史是美國建國史上最重要的一頁,獨立運動後新移民越過密西西比河向大自然宣戰,記得萬寶路香菸廣告中的牛仔、荒漠、野馬的豪邁精神 嗎!那正是一種自由放任的表徵,一種圖騰、根深蒂固的美國印象。當美國東部逐漸出現了屬靈的復興時,西部開墾區的拓荒者大多仍處在靈性無知與迷茫之中。帶 給他們信仰復興的是一群跟他們一樣騎著馬的傳道人,這群巡迴佈道者走出教區,走入人群……

 

1776年獨立戰爭後,浸信會與循道會成長的速度比長老會、公理會快得多。浸信會或循道會的牧師與學者型的長老派牧師很不一樣,他們與西部拓荒者一起用雙手作工,講道也充滿了情感,正適合開荒時代艱苦生活的需要。

 

浸信會允許及按立農夫作牧師,他們在主日及葬禮中講道,而其他時間則繼續他們的耕種生活;浸信會信徒往往成群結隊,帶著他們的牧師同行,他 們先在一個信徒的家中聚會,並且合力用木頭搭建教堂,林肯的父親就曾在1819年的印第安那州鴿溪幫忙建過這樣一間教堂。浸信教會每月舉行「事工月會」, 懲治酗酒、打架、偷竊、不道德、賭博、家庭關係等問題。俄亥俄河以南,許多信徒家中蓄奴,教會往往保護這些奴隸;奴隸可以加入教會,也可以對教會的事發表 意見。顯然在開荒時期中,教會成為維持秩序與正當行為的有力因素。

 

循道會在西部的工作,是所有教派中最成功的─贏得許多信徒並成立教會,是基於兩個因素:教義和組織。

 

循道派屬於亞米紐斯信仰(註二),教義中所傳講的「自由意志論」,非常適合拓荒者的心,因為他們感到自己正用雙手在西部荒原開創自己的未來,因此循道派能夠贏得更多人,建立更大的教會。

 

循道派的組織型態也正合拓荒時期的環境。因為他們不單只在教會所在地區工作,而是循著約翰衛斯理的教導─「全世界都是我的教區」的心志而 行。衛斯理漫長的一生中,全英國都曾成為他騎馬巡迴講道的地方。循道派這種「騎馬巡迴佈道制度」的傳福音方式,由衛斯理在美的助理牧師亞斯伯利 (Francis Asbury)1771年到美國宣教時所帶入,應用在美國的拓荒時期,循道會巡迴佈道者騎著馬,翻山越嶺,到多處在拓荒者中傳揚福音及循道派教義,有句 當地形容惡劣天氣的流行諺語是這麼說的:「今天外面空無一物,只有烏鴉和循道會的佈道者。」可見他們的勤奮作工程度。

 

這種方便的傳道方式加上「平信徒講道制度」,使得循道教會經歷復興,以驚人的速度成長,1790年間在邊疆的拓荒區掀起了復興;十九世紀初,西部的循道派信徒不到三千人,但到西元1830年時,信徒數目已經增長到十七萬五千人,其中包括二千印第安人及一萬五千多黑人。

 

西肯塔基的帳篷聚會

十八世紀末的美國肯塔基州與田納西州,因著帳篷聚會的復興,至少贏得兩萬人歸主。這種好比現今特會的大型聚會,是在戶外舉行,甚至連續數日不懈。

 

露天帳篷聚會,源自蘇格蘭長老教會週末的聖餐聚會。1777-1800年,肯州及田州的露天聖餐聚會發動了一波復興。180186 12日連續一週,在肯州波旁郡靠近坎恩瑞吉(Cane Ridge)的大型聖餐聚會,有二萬五千人參加,其中有三十六位來自循道會、長老會和浸信會的牧師,而來自肯塔基、俄亥俄及田納西州的長老教會及循道會信 徒,駕著至少有125輛篷車來到該地(還有報導是500)。他們聚會的帳篷圍成圓形或馬蹄形,會眾席前面有專為決志者預備的圍欄,聚會在早上十一點、下 午三點、及晚上七點有三堂講道,早上七點有禱告會,信徒自己帶自己的食物,晚上就睡在篷車裡或野地上。聚會中講員充滿感情地勸勉、誠懇地禱告,更有萬人唱 詩的歌聲,他們的情緒是很奔放的,有人在敬拜或禱告中看見自己的罪時,會哭泣,也有人吶喊尖叫。

 

1805年後,長老教會已不再使用帳篷聚會,但循道會及浸信會仍繼續使用此形式,尤其前者;因此帳篷聚會被視為循道會的豐收時光。1811年全年有四五百場、1820年初估有上千場此類聚會,但到了1840年後就逐漸減少。

 

復興的影響

「第二次覺醒」是一個扭轉教會整體面貌的運動,也是教會平信徒運動的重要階段,他們成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推展各樣事工, 事工範圍定位在福音佈道、服務等與神學討論無關,不牽涉傳統的教義和禮儀,也不一定要用受過訓練的專職教牧人員負責。事工聯合比組織聯合來得容易,超宗派 的事工合作又遠較跨宗派的事工合作容易,信徒若能打破宗派藩籬,直接在事工上合作,所造就的果效也很大。

 

福音機構推動各種社會改革與救濟事業,如禁酒運動、廢奴運動。青少年事工與海外宣教這兩種新興的事工,難以為個別宗派與堂會獨力承擔,但由 福音機構統籌就能專一達成。十八世紀末興起的主日學運動,就是針對失學兒童設立的﹔而基督教青年會(YMCA)和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則是專門針 對青年的需要而開展的事工。

 

大覺醒運動被證明是美國的民主、個人主義、平等觀及個人責任感發展中的一個強大力量。大覺醒運動對美國革命前的準備,影響也不小,它幫助培育出一種超越殖民地和地域劃分的民族整體感,催化了北美殖民地價值觀念的變遷。

 

一個敬虔校長的堅持及傳講真理,造就了學院的復興。一群勤奮的巡迴佈道者的遊行傳道,讓教會從不到三千人到十七萬五千人。台灣的信徒與教會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呢?是堅持、是勤奮、還是因應當代調整傳道型態,走進人群中,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註一:

自然神論(Deism):為十七到十八世紀的英國和十八世紀的法國出現的一個哲學觀點,主要是回應牛頓力學對傳統神學世界觀的衝擊。這個思想認為雖然上帝創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規則,但是在此之後上帝並不再對這個世界的發展產生影響。

 

註二:

米紐斯主義(Arminianism):為亞米紐斯(Jacobus Arminius)所提倡的神學觀點,和亞米紐斯的教訓所引起的運動,多對抗在荷蘭的加爾文主義。亞米紐期主要的神學論點如下:神根據祂的預知,而有條件 地揀選人得著救恩﹔神的恩典可被抗拒;基督的教贖是普世性的;人有自由意志,人藉著先前恩典(prevenient grace),可以在救恩上與神合作;信徒有可能失去救恩。循道宗(Methodism)和衛理宗(Welseyanism)就是跟隨亞米紐斯的教義。此 外,聖潔運動、靈恩運動及其他宗派如自由意志浸禮派(FreeWill Baptist)等均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eltw0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